粮食烘干技术性能考核标准不合理由于对现有的粮食烘干机的性能考核主要依据《粮食烘干技术标准(GB6970—86)》和《粮 食烘干机实验方法(GB 8876—88)》,这些标准制定的时间较早,在很多方面比较粗略, 一些方面的内容较为陈旧和过于简单。加之各粮食烘干机生产厂家和用户对粮食烘干机的技 术性能的认识和理解上存在差异,很难对粮食烘干机进行正确技术性能的比较和客观的评价 。例如干燥成本作为衡量粮食干燥机性能的一项重要指标,但由于各地区的煤价、电价和劳 动力价格不一样,每个粮库在粮食干燥各环节产生的费用和设备折旧也不一样,而这些均是 应当用来计算干燥成本的,由于缺乏可比性,从而造成很难对不同地区粮食烘干机实际的技 术性能进行正确地比较。1 6 现有粮食烘干技术造成的污染较严重我国现有粮食干燥机的热源主要是以燃烧原煤为主,这些原煤多数未经任何处理,在手烧炉 或机烧炉中燃烧时,均会造成能源利用率较低、对粮食和空气污染较严重的不良后果。1 7 粮食烘干过程管理粗放、操作不规范由于多数基层粮食烘干机的操作人员素质较低、技术水平和责任心较差,不严格按照粮食烘 干机的使用说明和技术标准进行正确操作,有的甚至对带冰、雪的粮食不经过任何处理,直 接进入烘干机进行干燥,严重影响了粮食烘干机的实际性能;加之东北地区地域广大、玉米 品种繁杂、 '混收混存'的现象较为严重等客观原因,由于操作人员在烘干前不对品种、 等级、水分含量、霉变程度等粮食的实际情况进行全面了解,只是简单的进行烘干,从而对 烘后粮食的安全储藏造成了很大隐患。 我们对辽宁省部分收纳库1999年新收玉米的烘干情况进行了实地调查,并对烘后玉米的各项 质量指标进行测定分析。对烘干前后玉米的纯粮率、不完善粒总量及其组成等各项指标 进行了对比,详见表1。对烘干前后玉米的发芽率、脂肪酸值、品尝评分值等储粮品质等 各项控制指标进行了对比,详见表2。 由表1可知:烘后玉米的纯粮率普遍比烘干前有所下降,平均下降了0 99%,其中 相差了2 8%。特别是,烘后粮食中的烘伤和焦糊粒含量较高,平均为4 0%和2 6%,分别 占不完善粒总量的31%和20%。由表2可知:烘后玉米的发芽率显著降低、脂肪酸值明显升高 、品尝评分值有所降低,这说明烘后玉米的品质均有所降低,其中有生命力的粮粒明显减少 ,玉米的营养品质普遍变劣,按照1999年颁布的《粮油储存品质判定规则(试行)》的有关 标准,烘后的玉米只能划入'不宜存'的粮食之列。 可以说,由于烘干过程中存在着上述诸多问题,严重影响了粮食的烘后质量,已成为造成产 后粮食降等的主要原因之一,并造成了较大的经济损失。以辽宁省为例,全省每年需烘干 高水分玉米60亿kg,据不完全统计,其中80%的玉米在烘后都要从上一等降到下一等,若差 价计为0 04元/kg,则每年将损失1 92亿元。另外,我们通过对烘后玉米水分含量抽查检 验发 现,由于粮食烘干机实际生产性能较差,造成烘后玉米的水分差异较大,其中烘后玉米水分 含量高于16%和低于11%的粮食数量分别占烘干玉米总量的15%左右。水分严重超过安全水 分标准的玉米只能进行二次干燥或自然晾晒以除去多余的水分,使烘干成本上升,并造成一 定的浪费;而水分明显低于安全水分标准的粮食,引起粮食无形中减量,也造成了一定的经 济损失。若再进一步考虑到这些烘后粮食由于质量的不稳定因素,这些已被列入'不宜存' 的粮食极易造成陈化加速等不良变化,缩短了粮食的正常轮换周期,造成的损失将更加严重 。
免责声明:本商铺所展示的信息由企业自行提供,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发布企业负责,一比多公司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友情提醒:为保障您的利益,降低您的风险,建议优先选择商机宝付费会员的产品和服务。